<p id="x6ezc"></p>
<acronym id="x6ezc"><label id="x6ezc"></label></acronym>

        <td id="x6ezc"><ruby id="x6ezc"></ruby></td>
      1. Untitled Document
            注冊會員  高級搜索  幫助中心  聯系我們  在線調查  會員專區  設為首頁
        4萬億“招標迷霧”——中國“排外”還是“懼內”?
          來源:電氣中國
          
          
          
          編者語:我國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全國的基建、道路投資等工程紅紅火火地展開。隨著投資拉動政策的逐步實施到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設廠、規避“國產化率”審查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特高壓電網建設領域,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特高壓設備要全面實現自主研發、國內生產,“除部分關鍵技術可由外方提供支持外,不允許外資及其控股的合資企業參與設備的研制和投標”。然而西門子、阿,m、ABB、GE等跨國公司正在不約而同地謀求通過與我國本土企業合資、合作,以提高其在中國電力市場的份額。
          
          
          
          日前,連續接到有親身經歷的讀者報料稱,“招投標背后可操作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里面有個很深的‘洞’!庇浾哐采訪,在與眾多企業以及專家深入了解之后,發現每一次公平、公正、公開的招投標過程中似乎總暗藏著這樣或那樣的“玄機”,招投標迷云密布在每一個招投標現場。
          
          
          
          陪標、圍標、“北京規則”……各種招投標現象在記者調查中浮出水面。
          
          
          
          “潛規則”層出不窮 招投標何去何從?
          
          
          
          中外招投標“暗戰”
          
          
          
          為應對金融危機,我國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全國的基建、道路投資等工程紅紅火火地展開。而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資對中、外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塊“誘人的蛋糕”。參與政府采購的內、外資企業都鉚足了勁要從4萬億元工程采購中分得一杯羹。
          
          
          
          5月末,由于外企在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中失利,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其4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緊接著,國家發改委6月1日迅速做出回應,在其官方網站《答記者問》一文中指出,目前招標過程中問題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6月4日,國家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8部委聯合發文《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國貨與外貨的博弈,讓4萬億元工程的政府采購問題第一次暴露天下。
          
          
          
          與此同時,在近日的一次風電設備招標中,招標方在招標文件中公然指定使用韓國產品再一次把招投標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招標迷霧”——中國“排外”還是“懼內”?
          
          
          
          伍德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前發表的言論,讓“4萬億的政府采購”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5月末,全球領先的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商維斯塔斯、蘇斯蘭和通用電氣,參與中國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結果在第一輪競標結束后都遭淘汰。于是,伍德克發表了上述評論。
          
          
          
          伍德克稱,中國政府制定的風力發電項目投標標準,只關注渦輪發電機的單位價格,而排除了其他國家在風電項目招標時考慮的使用壽命、回報率等因素,使外國供應商難以勝出。
          
          
          
          由于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不久前的歐洲“承諾之旅”簽下的 130億美元的采購大單已經讓整個歐洲興奮不已,此時伍德克的另類聲音,即刻在國內學者和官方中引起強烈反響。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表示,“渦輪訂單一事,外方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我國在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和項目中,并未制定有關‘排外’的任何條款和細則,即使在政府投資項目中,比如基建投資、道路建設等實行招投標,也是讓中外企業同臺競爭!
          
          
          
          不僅僅是學者對外方的表態不滿,中國官方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洞鹩浾邌枴芳怃J地指出,“目前在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中,通過在招標文件中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反應強烈!敝袊鴻C械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機聯)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副會長陸仁琪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企業希望4萬億元的投資項目也能向他們進行招投標,是可以理解的,F在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把外資關在門外,而是國內的不少用戶把中國制造的企業關在了門外。這是現在我們主要應該克服的歧視性心態!
          
          
          
          國家發改委不經意間所流露出的“歧視國貨”說,恰恰反映了眼下政府采購的現狀。
          
          
          
          據了解,金融危機以來,機械工業產銷情況和發展態勢并不樂觀。目前中機聯管理的汽車、建工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機械等13個大行業中,除了個別行業有增長外,總的增速呈下滑趨勢,今年1~4月下滑了21%。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減少,外需不夠。這就需要用擴大國內需求來轉移原來國際上的產能!标懭淑鹘邮苡浾卟稍L時表示,他們寄希望拉動內需的4萬億元投入以后,可以讓裝備制造業在國內進行采購,以改變該行業業績下滑的趨勢。
          
          
          
          但是目前4萬億元采購大單中,用戶歧視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現象,卻很讓她憂慮。
          
          
          
          “目前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國內的一些重大裝備跟國外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還是愿意使用國外的產品。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包括我們內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企業內部生產的機床,要是給內部的汽車廠用,汽車廠也是有點疑惑,他們也是希望用進口的國外的成套生產線,甚至汽車上面的磨具,他們也都希望是進口磨具!标懭淑髡f。
          
          
          
          “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陸仁琪一針見血地指出,首先,由于人民幣升值,從價格上買外貨也不見得比國貨貴多少,在價格上國內產品并沒占多少優勢;其次,對于進口的一些設備,有的是符合我國給予鼓勵進口目錄的,按政策規定可以享受免稅。對用戶來說,既能享受免稅,又能享受政府的進口補貼,當然就選擇用國外產品了。這也從客觀上造成了歧視國內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現狀! 陸仁琪副會長告訴記者,要改變這種現狀,國家要從政策上進行調整,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對政府采購要進行監督。
          
          
          
          6月4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8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
          
          
          
          通知還要求,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除需要采購的工程、貨物或者服務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等法定情形外,應當采購本國產品。確需采購進口產品的,必須在采購活動開展前,按照國家規定報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
          
          
          
          “國貨歧視” ——首臺首套無解的“魔咒”
          
          
          
          “并不是說非要找國外產品的毛病,但我希望國內用戶能夠明白,不能總以沒有業績和技術落后為由,拒絕使用國產裝備,在招投標過程中人為對國內企業設置歧視性門檻!痹诓稍L之初,一位業內知名專家給記者解釋了我國先進國產設備的尷尬處境。
          
          
          
          “某些地方、某些領域對中央的政策置若罔聞,甚至頂風而上,在重大工程建設招標中仍采用歧視性條款限制國產設備。根據舉報,我會調查了解發現在某市軌道交通一號線工程(400V開關柜采購項目)招標文件中,竟然出現‘投標產品中斷路器、接觸器、智能儀表、繼電器等元器件必須具有兩條及以上地鐵使用業績(以合同為準),其中主要元器件(斷路器、接觸器)必須是國際知名品牌(施耐德、ABB、西門子、穆勒)’的歧視性條款,限制國產設備參與招標活動!庇浾邚闹袡C聯一份近期關于軌道交通的招投標的內部意見上更為詳盡的了解到國貨在招投標過程中的非平等待遇。
          
          
          
          招標文件中提到的“主要元器件(斷路器、接觸器)”,國內多家企業早已能夠生產,并廣泛應用于航天、機場、地鐵、電力、機械、石化、冶金、紡織等眾多行業和國家重點工程,如秦山核電站、中南海變電站、東方明珠[11.17 -0.09%]電視塔等,且運行情況良好。產品具有質量好、穩定性高、性價比高等特點?梢哉f,目前國產的400V開關柜用斷路器、接觸器已經能夠完全滿足某市軌道交通工程的技術要求。
          
          
          
          為何在國家一再強調不得限制使用國產設備的情況下,帶有如此明顯歧視性條款的招標信息仍能通過層層審批并最終正式公布?為何在國家著力規范和完善招標投標制度強化監督執法,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領域反腐倡廉建設的情況下,仍會出現如此明目張膽的違規行為?
          
          
          
          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對國貨歧視的淵源由來已久,“進口的就是好的代名詞”早已在國人心中形成一種固定思維。
          
          
          
          據業內評標專家介紹,在評標過程中,技術分占40%,價格分占50%,商務分占10%。通常,國內企業多數在價格分上都是排名靠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內企業一定會中標。因為國外企業或者合資企業經常在技術分上排名靠前,再加上商務評價得分,往往最終勝出的是這些企業。
          
          
          
          據了解,在一次招標中,國外、國內重點企業都參與了招投標工作,但北京電力公司堅持要購買國外某企業的產品,理由是硬件可靠。雖然國外的產品比國內企業的產品貴了500多萬元,但結果還是國外企業中標。
          
          該人士指出,國外企業或合資企業的產品往往報價很高。這些企業對此的解釋多是能夠節能、降耗,等等。但實際上,并非這些企業的產品性能有多突出,有的企業甚至是因為生產任務已經排得很滿,不得已提高價格。這樣一來可以婉言拒絕一些訂單,一方面還可以給人一種技術高、質量好的印象。價格提高了,還有人訂,何樂而不為?
          
          
          
          “現在振興裝備制造業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給國內企業一個機會,給國內企業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北姸鄻I內專家在采訪時均表示,以國內設備制造企業目前最為頭疼的“首臺首套”問題為例說,有些用戶往往以國產設備沒有工程業績為由拒絕采用國產設備,“就是說你的產品以前沒有成功的案例,我為什么給你這個資格,你這‘首臺首套’出了問題誰能負得起責任?”
          
          
          
          “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個開始,都有個第一次,不給國內企業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國內企業的業績永遠是零。其實,有些方面、有些領域,國外投標企業也沒有業績,也沒有現成的成功經驗。那么,為什么要對國內的企業要求這么嚴格和苛刻呢?”上述專家表示,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需要包括用戶和裝備制造企業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制造部門有振興的任務,用戶單位卻沒有這樣的觀念,對國內的企業不寬容,振興就會成為‘一頭熱’!稹荒苤挥芍圃觳块T自己來燒,用戶部門應該‘添火’、‘加油’,而不應‘壓火’、‘滅火’”。
          
          
          
          外資“變臉”——“國產化率”審查應變有道
          
          
          
          在足球比賽中,非主場作戰的隊伍往往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更多的客觀因素,但是因此他們也準備得更為充分,危機感也更為強烈。
          
          
          
          近年來,在中外招投標“暗戰”中,當許多國內企業手持國產化率的“保證書”沾沾自喜的時候,一些外企早已開始“未雨綢繆”,以各種方式“變臉”來規避我國的“國產化率”審查制度,舉重若輕的化被動為主動,一招間國內企業的國產化率優勢化為烏有。
          
          
          
          近幾年來,各大電氣巨頭在華建立的合資企業層出不窮,ABB、西門子、阿爾斯通……你方唱罷我登場。專家分析認為,跨國公司的迂回突破戰術,直接導致我國一些產業門類“國產化率”虛高,同時嚴重擠壓我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空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國家在重大建設項目招標采購等領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提高國產化水平。規定相關產品的國產化率必須達到一定指標,才能參與重大建設項目投標,并享受進口部件退稅優惠。
          
          
          
          然而隨著今年以來國際市場的急劇萎縮以及我國4萬億元投資拉動等經濟振興政策的實施,各大外企早已迂回突破,輕松解決了我國的“國產化率”審查,進入我國高端市場。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長張安華研究發現,在風電設備領域,國家要求風機制造的“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才能參與風電項目招標,然而一些進入我國風電市場的外資企業以本土設廠、成立合資企業,或向供應商提供許可證和圖紙的代工方法,就能順利通過“國產化率”審查,拿到風電建設項目。國產化率變成了風機零部件的本土供應率,而非真正的國有知識產權比率,關鍵的核心技術,我國本土企業根本未能掌握。
          
          
          
          在核電領域,國家大力推進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對裝備的“國產化率”有明確要求,在客觀上促使項目業主在采購核電設備時優先選購國產貨。然而境外核電裝備企業通過與本土企業合資、合作,就能夠滿足我國核電設備采購的“國產化”要求。但事實上,這樣的合作往往并不真正涉及核心技術的轉讓,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中方主要只負責一些科技含量較低的生產環節。
          
          
          
          相關專業人士分析認為:這樣的中外合作,雙方的著眼點可謂心照不宣,就是為了讓合資產品打上國產化的標簽,堂而皇之地參與建設項目競標。而剝下其國產化標簽,內核仍是地地道道的進口產品,“國產化率”看似提高了,但中國企業不過是外企的裝配廠。
          
          
          
          隨著今年我國投資拉動政策的逐步實施到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設廠、規避“國產化率”審查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特高壓電網建設領域,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特高壓設備要全面實現自主研發、國內生產,“除部分關鍵技術可由外方提供支持外,不允許外資及其控股的合資企業參與設備的研制和投標”。然而西門子、阿,m、ABB、GE等跨國公司正在不約而同地謀求通過與我國本土企業合資、合作,以提高其在中國電力市場的份額。2009年4月1日,西門子在武漢的變壓器廠正式開業,投資達2000萬歐元。5月6日,阿,m輸配電公司與上海電氣的第二家合資公司在武漢竣工投產。與此同時,由上海電氣和阿,m輸配電公司合資的上海臨港變壓器廠也在加緊建設,預計年內建成。
          
          
          
          “國產化率”審查制度被跨國公司迂回突破后,我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原科技部離休干部金履忠的一份研究發現,被“我國高鐵列車國產化率已達到70%”這一數據掩蓋的事實是,由我國眾多本土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自主研發的“藍箭”、“先鋒”、“中華之星”、“長白山”等型號的高速列車,以及“奧星”、“天梭”等型號的高速電力機車均被束之高閣。
          
          
          
          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徐源認為,“國產化率”虛高現象值得警惕。中國加入WTO以后,既要正視國際化競爭并積極融入,也要注意引導和支持民族產業發展。如果任由外資“變臉”、蒙混過關,過分占領甚至壟斷我國一些產業門類的高端市場,不僅對本土企業的成長和民族產業發展造成沖擊,更會使我國相關產業鏈的主要利潤和核心技術都掌控在境外跨國公司手中,甚至對他們形成慣性依賴。專家建議,國家應適時改進提高國產化水平的相關政策。
          
          
          
          一方面,改進“國產化率”審查制度。國家應成立“國產化率”審查專家委員會,針對當前出現的新情況,制定形之有效的審查制度,尤其要加大對壟斷行業的“國產化率”真實性的審查。
          
          
          
          對于那些并無實質性技術合作內容、中方也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外合資公司,應調減甚至取消其退稅優惠以及參與我國建設項目投標的分值。
          
          
          
          另一方面,加大對本土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企業與政府研究所郭麗巖博士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采購國產首臺首套設備的鼓勵政策,建立擔;,完善擔保機制,如果首臺首套出現問題,由政府用擔保資金賠償用戶損失,降低國產裝備進入市場的門檻。
          
          
          
          
          
          
        點擊這里給我發送消息顧問1:1572115168
        點擊這里給我發送消息顧問2:1470591962 點擊這里給我發送消息顧問3:1186345143 點擊這里給我發送消息顧問5:1572910347
        關于我們 | 服務中心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 網站律師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數據檢索
        聲明:1、本站及其關聯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所轉載文章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刪除;若未聯系,則視為默許。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律爭議和后果,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2、本站及其關聯網站所轉載資訊及文章,均由軟件下載、摘編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信息傳播,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我方 也無法對其真實性負責。請注意鑒別。3、本網站信息僅供參考,真實性、合法性由信息提供者負責!
        客服电话:010-53341603/13011036746(同微信號)  舉報(投訴)電話:010-53341603 E-mail: 1501893503@qq.com 京ICP備16000608號
        copyright© 2001-2016 版權所有北京標信天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